天灸療法

天灸是在每年夏及冬季的特定日子在穴位敷貼中藥,產生溫熱效果,通過穴位經絡到達臟腑,達到調和陰陽,防治疾病的作用。

天灸適合鼻過敏四肢冰冷消化不良痛經患者。


2019年三伏天貼藥日期:

初伏:2019年7月12日
中伏:2019年7月22日
末伏:2019年8月11日
加强灸: 2019年8月21日


2019/2020年三九天貼藥日期:

初伏:2019年12月22日
中伏:2019年12月31日
末伏:2020年1月9日
加强灸: 2020年1月18日


    中醫根據"冬病夏治"和"夏病冬治"原則,使用天灸處方細辛、延胡索、白芥子等藥物作敷貼。在夏季及冬季特定日子(三伏天及三九天)及特定穴位上敷貼中藥膏貼,藥物藉此滲入皮膚,產生刺激作用,使皮膚出現溫熱反應,從而達到扶助陽氣,減輕寒性體質的症狀。


    在天灸當天,患者會在身體穴位,例如肺腧、脾腧、腎腧等穴位上,敷貼中藥藥膏。古人有"若要身體安,三里常不乾",就是常年在足三里艾灸,引發水泡反應,以提高身體防禦疾病的能力。當然現代人對治療起水泡的反應十分抗拒,現今天灸治療只以令穴位產生溫熱反應為度。對於皮膚反應敏感者,則有機會在貼藥處產生色素沉澱。當皮膚新陳代謝反應過後,顏色在數月後一般會自然消失,患者不用過份擔心。


天灸治療的由來

現代臨床天灸的治法最早出現在清代張璐的《張氏醫通》:“冷哮灸肺俞、膏肓、天突,有應有不應。夏月三伏中,用白芥子涂法,往往獲效。方用白芥子淨末一兩,延胡索一兩,甘遂、細辛各半兩,共為細末,麝香半錢,杵匀,姜汁調涂肺俞、膏肓、百勞等穴,涂後麻瞀疼痛,切勿便去,候三炷香足,方可去之。十日後涂一次,如此三次,病根去矣。”但有關用藥則於後世更作改善。


適合天灸的情況

  • 天灸尤其適合虛寒性體質人士,其發病尤其在冬天陰寒日子,或每進食生冷食物,或進出冷氣開放場地而症狀加重
  • 哮喘,鼻敏感, 慢性支氣管病
  • 素體陽虛易患感冒
  • 風濕痛症
  • 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
  • 慢性泄瀉
  • 陽虛體質(表現手腳冰冷,怕冷,小便清長)
  • 原發性痛經

不適合天灸的人士

  • 濕熱體質
  • 正值患上感冒、發燒人士
  • 孕婦
  • 兩歲以下的嬰孩
  • 皮膚有嚴重過敏、破損患處

天灸注意事項

  • "三伏天"或"三九天"一般"天灸療程"為三年
  • 成年人一般每次敷貼兩小時,十六歲以下兒童一小時,但實際時間長短須視乎體質而定
  • 敷貼期間戒飲食生冷,不貪涼,忌冷氣風肩直吹肩頸胸背
  • 天灸治療期間,應飲食清淡並戒口,忌食生冷食物,或其他容易引致過敏的食材,如牛肉、花生、蝦蟹、鵝、蛋黃、辛辣煎炸食物等。
  • 若皮膚出現局部發紅,可不需處理。假如皮膚出現局部癢疹,甚至水泡,則應將天灸膏藥移去,並致電診所報告有關情況。


**須先中醫診症了解體質及症狀,方可決定須要敷貼與否,敬請了解**





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