針灸

針灸包含針刺及灸療兩種治療

原理

「一針、二灸、三用藥,針之所不宜,灸寥也;灸之所不寥,藥寥也。」針灸治療具有簡便、效速、少副作用的優點。針灸是利用微創產生神經相(神經反射)及體液相(化學傳遞物質)的作用,調整體內平衡來達到治療的效果。

適應症

1969年世界衛生組織(WHO)認可四十三種針灸適應症,1996年提出六十四種針灸適應症。針灸適應症分述如下:

一、神經內科系統疾病:
(1)中風。
(2)頭痛、偏頭痛、顏面神經痛。
(3)顏面肌疾患(顏面神經麻痺)。
(4)坐骨神經痛。

二、運動系統疾病:
(1)頸肌痛--頸部扭傷及拉傷。
(2)肩胛及臂肌肉痛(五十肩)--肩鎖關節韌帶之扭傷及拉傷、肩及上臂扭傷及拉傷。
(3)背肌痛--背部扭傷及拉傷、關節粘連性脊椎炎、背痛。
(4)肌痛--肋間神經痛、神經根及神經叢疾患、肌膜炎。
(5)腰肌痛--脊椎之病變、腰部椎間盤移位、腰痛、尾骨疾患、肌肉痙攣、筋膜症候群、腰部扭傷及拉傷、尾部扭傷及拉傷。
(6)腓腸肌痙攣--肌肉損耗及廢用性萎縮。
(7)關節強直及緊縮。
(8)關節炎--類風濕性關節炎、骨關節病、創傷性關節病變、多發性關節病變或多發性關節炎、關節病變、臏骨軟骨之軟化、膝內部障礙、關節痛、外側上踝炎(網球肘)。

三、呼吸系統:
(1)咳嗽--急性上呼吸道感染、急性咽炎(咽喉痛)、急、慢性支氣管炎。
(2)支氣管哮喘。
(3)慢性阻塞性肺氣腫。

四、腸胃系統:
(1)胃脘痛--急、慢性胃或十二指腸潰瘍、慢性消化性潰瘍、胃炎、胃炎及十二指腸炎。
(2)嘔吐--賁門鬆弛不能及賁門痙攣、食道疾病、習慣性嘔吐、消化不良及其他胃功能性障礙、麻痺性腸阻塞、打嗝。
(3)便秘。
(4)泄瀉--感染性大腸炎,腸炎及胃腸炎、大腸局部性腸炎、非傳染性胃腸炎及大腸炎、激躁性結腸症、其他手術後之功能性障礙、功能性腹瀉、腸吸收不良症。
(5)脫肛。

五、泌尿生殖系統:
(1)慢性腎炎。
(2)陽痿。
(3)遺精。

六、婦科疾病:
(1)經前緊張症候群。
(2)月經不調。
(3)痛經。
(4)功能性子宮出血。
(5)白帶。
(6)子宮脫垂。
(7)妊娠嘔吐。
(8)子癇症。
(9)㣌閉經。

七、五官科系統疾病:
(1)鼻炎、鼻咽炎、及鼻竇炎、過敏性鼻炎。
(2)牙痛。

八、皮膚系統疾病:
(1)接觸性皮膚炎、濕疹及痤瘡、皮脂腺囊腫。
(2)蕁麻疹。
(3)帶狀疹。

九、小兒科疾病:
(1)嬰兒腦性麻痺。
(2)發展遲緩。

針灸注意事項


  1. 針灸治療於健保規定為 1 個月可做 12 次,建議每週 2~3 次,連續 6 次為 1 療程,療程多寡依病情輕重而定,每次治療時間約 15~20 分鐘。
  2. 衣著請穿寬鬆通氣衣物,女性請穿兩件式套裝。
  3. 治療過程請放鬆心情閉目養神,因為緊張會使肌肉繃緊,造成患部疼痛。
  4. 首次針灸或空腹針灸、過度緊張、過度飢餓、飯後一小時內、工作過度勞累、體力透支及酒醉者,容易出現暈針現象,例如頭暈、噁心、冒冷汗、心悸、胸悶、眼前發黑等徵兆,治療過程有任何不舒服,應即刻按壓呼叫鈴通知醫護人員,以利即時處理。
  5. 暈針時停止針刺,由護理師將針起出,讓患者平臥,頭位稍低,鬆開衣帶,給予保暖。靜臥片刻,給飲溫開水或熱茶後即可恢復。
  6. 針灸或留針時,勿任意移動身體,以免發生彎折或滯針。
  7. 病人宜充足睡眠,勿過饑餓、過飽、過度勞累。
  8. 針灸治療與其他治療(例如復健)並不衝突,可同時進行。
  9. 扎針處若出現瘀血或流血時,不須緊張,請告知護理人員處理,約5-7天左右即可恢復正常。
  10. 針刺時若有酸麻腫脹的感覺是"得氣”,不必驚慌,拔針後三天即可緩解。
  11. 使用灸法或紅外線熱療時,如有燙感,應即刻告知醫護人員,以便即時移除避免灼傷。

留言